小小社保卡变身暖暖民生卡
来源:中国青年报
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温暖时刻。1999年12月23日,上海市民江晨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保障卡,那是全国第一张社会保障卡(以下简称“社保卡”),并由此掀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标志性一页。
这张小小的社保卡来之不易。自1998年起劳动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前身——记者注)和上海市开始筹备发行,劳动保障部统筹各地、各业务领域用卡需求,开展整体设计。上海市把社保、公安、民政、医保和公积金等多项功能整合起来,梳理解决各个部门沉积了十几年的信息疏漏,并对各部门系统进行改造以支持社会保障卡的使用,才有了这张卡片的诞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与经济发展阶段和财力水平相适应,使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这张小小社保卡,逐渐“变身”为民生卡,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不断升温、不断厚重的民生服务保障。
我国社保卡自1999年在上海试点使用后,陆续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之后几年里,云南省、吉林省本级和长春市、湖北省武汉市、辽宁省本级及鞍山等多地,陆续启动社保卡的建设工作。
回望社保卡的发展历程,会发现这张小小社保卡,如今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民生保障卡。
小小社保卡承载的服务功能更强大。既能就医购药结算,还能领取养老金、失业金和生育津贴,在部分省市同时充当公交卡、公园卡、借书卡等,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也已在31个省份的部分地市通过社保卡一卡通发放。四川、江西等地探索通过社保卡发放国家助学金。
小小社保卡业务办理更快速。年轻人办理参保登记享受就业服务、中年人参加职业培训办理社保关系转移、老年人进行社保待遇资格认证查询社保权益……这些服务都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一卡办”。
北京市朝阳区医保中心副主任祝晓静还记得社保卡没投入使用时的情景。每到岁末年初,是医保中心最忙最累的时候,各单位在两个月之内集中报销医药费,受理大厅贴着“大干苦干60天,保证群众过好年”的标语,每天都有一二十个单位或社保所的工作人员,扛着一个个“米面油”箱子上门,里面装的全是医药费报销单据。
那时,审核医药费报销单据要靠手工录入。经办员手里有“三件宝”:笔、尺子和计算器。拿到一份单据,先看参保人基本信息,再逐张辨识单据真伪,然后敲着计算器算总额,还要再跟参保人自算的“对对数”。
2007年,参保群众看病时拿的蓝本儿上多了个基本信息条形码。这个小小的变化,给祝晓静和同事减了负,由医院直接将门诊数据上传到医保中心,不用大家再去敲计算器了。
2007年10月,北京开始筹备推出社会保障卡,要从根本上解决参保群众医药费报销周期长、垫付款负担重、经办机构超负荷工作的问题。2009年,北京1800多家医保定点医院的信息系统改造完成,打通原本各自为战的医院系统和医保系统,百姓持卡就医实时结算成为现实。
一张小小社保卡,更记录着一个个家庭的冷暖变化,映射着国家发展和时代变迁。
2017年5月25日,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寿东村16岁女学生宁洁收到了全国发行的第10亿张社保卡,这张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社保卡有着“特殊”保障使命——宁洁家中有父母、妹妹4口人,家里因病致贫。针对宁洁家的情况,人社部门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其母亲住院费近万元,报销比例达到90%,同时还享受到医疗救助一次。宁洁的父亲经过职业培训后到南京打工,经县就业局协调,母亲在本村摆摊卖玩具。家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2年起每年缴费100元。加上种粮补贴等收入,宁洁家早已脱贫。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进入数字化时代,社保卡迎来新的“变身”。
2018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发首张电子社保卡,这意味着社保卡线上线下全面打通,以线下为基础,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社保卡多元化服务生态圈正在形成。在持卡人允许的前提下,电子社保卡可以通过各类经过安全授权的APP领取使用,包括人社部门APP、商业银行及第三方支付平台APP等。只要手中有一张实体社保卡,持卡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可信APP领取电子社保卡。
2022年4月27日,人社部发布的一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13.55亿人,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超过5.36亿人,我国成功建设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全国社保卡“一卡通”应用目录清单已达160项,涵盖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就医购药、政务服务、惠民惠农补贴资金发放、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助学金发放等应用领域。
目前,拥有金融功能的社保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保障卡。(李桂杰)